时间:2022-11-05 22:35:02 | 浏览:751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 11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腾笼换鸟,“软”“硬”兼施——重庆经开区转型发展观察》的报道。
一个年产值数百亿元的产业轰然倒下,多长时间才能完成转型升级?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重庆经开区)给出了答案:5年。
重庆经开区,曾经在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版图上占有重要地位:2017年高峰时年产手机上亿台,拥有手机品牌30多个,年产值达数百亿元。
然而,随着市场发生重大变化,这个数百亿级的产业骤然萎缩。就在人们担心重庆经开区能否渡过难关时,该经开区已经开启了转型发展的新征程。
短短5年时间,重庆经开区通过腾笼换鸟、“软”“硬”兼施,已经走出了低谷,培育出智能终端、汽车电子、节能环保装备等新的支柱产业,以及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从“一枝独秀”到一蹶不振?
以手机生产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5年前在重庆经开区可谓“一枝独秀”。该产业在2007年左右形成规模后,2017年达到顶峰。
“当时有30多个手机品牌,每年生产的手机上亿台,年产值达数百亿元。”南岸区经信委主任、重庆经开区经济运行局局长李敏说,经开区的手机起初以功能机为主,后来转为智能机,但即便如此,仍以中低端机为主,附加值不高。
手机产业给重庆经开区带来了亮眼的数据,却没有带来较高的收益,当时每年手机产业的平均工业增加值仅5%,低的甚至只有到3%。同时,“一枝独秀”的产业结构,也给当地的经济稳定性带来隐患。
果不其然,2017年后,随着智能手机需求市场发生急剧变化,重庆经开区智能手机产业遭受重创,品牌数量和产能、产值都急剧萎缩。
体量巨大的支柱产业轰然崩塌,重庆经开区会不会“一蹶不振”?正在不少人对此心存担忧之际,重庆经开区却以此为契机,开启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征程。
“重庆经开区不具备布局大型工业企业的条件,但有人才和科技资源的优势,必须结合自身长项,聚焦专精特新企业。”重庆市南岸区委书记、重庆经开区党工委书记许洪斌说,重庆经开区“软”“硬”兼施,旧产能加速淘汰,新产业加速培育、快速壮大。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重庆经开区已有84家企业获评市级专精特新,11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
“硬件”升级,从中低端到高精尖
什么样的国产车单台售价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记者在重庆经开区的迪马工业找到了答案:只要车足够专精特新,不但能卖出好价钱,还能快速占领市场。
“迪马工业是一家生产专用车的企业,产品涵盖押运车、集成车、核酸检测车等类型。”该公司副总裁张强介绍,该企业2021年销售车辆3000台左右,销售额近20亿元,其中押运车占据了全国细分市场的40%,流动银行车也在细分市场排名居首。
从智能手机到智能专用车,迪马工业只是重庆经开区近年来在智能化“硬件”领域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重庆经开区积极在汽车智能电控、传感等智能硬件领域布局,形成了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重庆集诚汽车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展厅内,各种智能电控、智能传感、智能网联模组品类齐全。该公司总经理陈伟说,公司产品用于长安、吉利、长城等知名汽车品牌,其中长安汽车90%以上倒车雷达传感器由该公司生产。
此外,重庆经开区近年来培育了多个行业内的“小巨人”,比如鹰谷广电的光电探测器产品市场占有率达95%,双环传动在国内工业车辆齿轮市场占有率达68%,力宏精细作为国内纤维素醚行业的领军企业,销量曾居全球首位……
“这些专精特新企业不但改变了过去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的状况,还提升和带动了区域内的创新能力,构建了新的支柱产业。”重庆市南岸区委副书记、重庆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主任黄红介绍说。
“软件”崛起,软硬结合相互赋能
“软件”是重庆经开区开辟的另一个新“天地”。2019年9月,重庆经开区内的重庆软件园开园,短短三年时间,便聚集了广联达、中移物联网、芯讯通、科大讯飞、京东、阿里、腾讯等行业龙头企业。
除了集聚优势明显,智能制造、车联网等领域内“软件”和硬件也相互融合,相互赋能,形成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格局。
重庆软件园内,重庆芯讯通无线科技有限公司的几名工程师正埋头在电脑桌前,对一款刚开发的汽车软件进行测试。“我们公司是无线电通讯模组和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前有60多名软件工程师,计划扩大至130名。”该公司副总裁周璟告诉记者,“软硬兼施”是公司的独特优势,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智慧能源、汽车电子、智慧城市等领域。
以城市智能交通为主营业务的重庆攸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典型的“软硬兼施”企业,其产品与服务主要包括交通集成管控系统、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铁路车站旅客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等相关软、硬件产品。“公司目前市场范围覆盖重庆、四川、贵州、北京等多个省市,产品还出口至新加坡、老挝、越南等国家。”该公司董事长汪然介绍说。
据统计,重庆经开区目前已集聚软件信息服务企业超过1500家,其中规上企业43家,形成了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建造、数字文创等特色产业集群。
重庆经开区软件产业快速崛起的背后,离不开人才和科技资源的有力支撑。2021年2月,南岸区、重庆经开区与重庆邮电大学与共建重庆邮电大学科技园,大力发展大数据智能化、软件开发产业。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重庆邮电大学科技园已聚集了相关专业研究生1300名,入驻高水平创新科研团队10个,科研团队骨干成员200人。这些人才和科技力量,将为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支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重庆经开区将继续以创新驱动为突破口,搭建创新平台,加强创新协同,引育创新人才,完善创新政策,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高水平科技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许洪斌说。
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如何进一步推动消费升级,释放国内消费潜力,将是十四五期间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础,在其中,以信用卡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过去五年,南宁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一直奔跑在创新路上,用“新”实现高质量发展。让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开花结果,南宁努力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过去五年,南宁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漂亮“答卷”。
农生文还详细了解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情况,强调要积极做好我市轨道交通相关规划和项目策划等工作,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更多支持,不断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覆盖面和服务品质,更好满足市民高质量出行需求。农生文强调,要高效推进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科学调度、优化工期,推动规划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投入运营。
在制造业方面,增长极功能显著增强,其中智能新能源汽车成为新片区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张宏韬说,“面向未来,临港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上海将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前沿产业集聚区、打造新兴产业改革发展的创新试验区、打造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示范样板区三个方面重点支持。”
【经济界面】跑出高质量发展的“深圳速度”——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三周年观察光明日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尽管内涵更丰富、要求
南方财经全媒体 见习记者陈思琦 深圳报道 8月18日,深圳迎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三周年。三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下发。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
在广东,到底有多少湖南人?没有标准答案。有人说,有近两千万人;还有人说,至少有1300万人。在湖南的农村,基本上整个村子里的富余劳动力,南下的人占了绝大多数。逢年过节,到处都是悬挂广东牌照的私家车,把回家的路堵得水泄不通。在湖南省,当地的两
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公布三周年。截至目前,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部署的56项重点任务中,14项已经完成,42项取得重大进展,一系列重大改革和重大项目进展顺利。从先行先试到先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深圳,在新时
日前,一场主题为“党建+低碳文明”的专题研讨会,在深圳国际低碳城所在的坪地街道举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南方城市智库专家,与街道领导“面对面”共话“坪地碳路”。坪地地处深圳东北角,深圳国际低碳城坐落于此。“公司博士增至30人了,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