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5 21:48:25 | 浏览:1204
“来世若有择业时,再卧青灯古佛前”
郭相颖:守了大足石刻50年
公元3世纪左右,源自古印度的石窟艺术经西域传入中国,又一路由北向南,最终在中国西南落下一笔重彩,形成始建于唐宋的重庆大足石刻。从宝顶山到北山,大足石刻以“五山”为代表。北山摩崖造像一号像“韦君靖碑”,清楚记录着从唐末经五代到南宋几百年的造像过程,大足石刻因而也被称为“唐宋雕像的陈列馆”。
1999年12月,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5年,耗时8年的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修复工程通过验收,800多岁的千手观音重焕新生,宣告这个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主体修复完工。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工程中,X光探伤、红外热像探测、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等现代科技,首次在大型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修复中应用。
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首任馆长郭相颖,今年已经85岁。他37岁来到这里,从无水无电独自守山,到见证成功申遗,陪伴大足石刻半个世纪。日前,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郭相颖说:“中国石窟寺保护70年,我在其中50年。酸甜苦辣都尝过,十事九成无遗憾,来世若有择业时,再卧青灯古佛前。”
中青报·中青网: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与大足石刻结缘的?
郭相颖:1974年春天,我正式调到当时的大足县文物保管所工作。当时整个文物保管所实际工作的职工,加上我只有两个人。我一个人背了一个小铺盖卷,顺着烂泥路到山上去,当地农民说“又来了个守菩萨的人”,还问:“听说你是老师,现在来守菩萨,工资是不是要降级?”
那种情况下,我们自己也觉得确实有点“青灯古佛旁”的凄凉。周围没有住户,条件艰苦,每天要担起水桶,到有清水的地方去接水。如果我一天能够挑到4桶水(约200斤),就很满足了。有时候早上洗脸的水,还要留到晚上洗脚。吃饭的柴米油盐,都要自己从城里背上山。
但是很怪,我上山后从没有见异思迁,我就“生根”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石窟的艺术感染力。我年轻的时候喜欢画画,上山一看石窟,哎哟,那么多精美的雕塑!尽管生活艰苦,要自己种地煮饭,就都不在话下了。
中青报·中青网:目前国内石窟保护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郭相颖:石窟艺术本来是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的,而石窟在中国之多,现在的数量说不定比印度还要多。我搞了一辈子石窟保护,我们确实是“国宝不少、欠账太多”。现在正在逐渐加大对这方面的保护,一方面是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另一方面是指导思想。
现在我们的经费比过去多,科技比过去好,材料也比过去丰富,但我认为至今还是短板的一点是石刻的风化——(石刻)面积又大又广,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石窟艺术跟保存在博物馆的藏品大不一样,它是暴露在自然环境中,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如果你用纯粹的库房管理、陈列式的保护手段,远远不够。
中青报·中青网:此前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修复引发过争议,你怎么看?
郭相颖:补胎(补塑胎形——记者注)、贴金、彩绘……这个工程整整花了8年,其实很长时间是指导思想的辩论、确立的过程:该不该补胎?该不该贴金?该不该彩绘?反对的人不少,但我觉得这个工程是成功的。
现在我们提倡修旧如旧、保持原貌。什么叫原貌?哪一天的原貌?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有现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文物工作者陪伴它的时间也短得很。其实(石窟)从古到今都在贴金,只不过它剥落了、残缺了。我们应该从历史的根源上去考察什么叫原貌。
所谓的化学保护,确实可以让掉粉、掉小石子(速度)减缓,但是太容易失效了,保护时间短,而且对石胎有影响。在没有成功的办法之前,我是主张用传统材料,这些东西成本不高,对本体没有什么损害。
当然,这是有条件的。根据有关材料,根据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做出方案,经过审批以后,高质量的工程队对典型作品进行一定的贴金、彩绘,我认为是有好处的。过去用竹签、黏土、木棍、生铁,很容易腐朽,现在有一些新材料,我觉得也应该引进,至少可以思考。
这个修复工程也培养了人才。贴金本来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民间工艺,只是这几十年断了,所以我们得重新培养人。
中青报·中青网:现在参与大足石刻保护、研究的年轻人多吗?
郭相颖:现在我们研究院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那简直多得很,他们受的教育比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好得多。
他们在大学学的是一些普遍的知识技能,到了某一地方,必定还有那个地方特定的内容。所以当年,凡是有大学生来,我首先就让他上山。我说:“你先上山去,把你工作的对象认清楚了。”这个做法现在也继承了下来,新来的同志会去文物点,亲身体验怎样保护文物。
我常常给年轻同志讲一个我的人生体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板凳要坐十年冷,你要踏踏实实去做。搞文物工作,有时候查资料、查文献,一个字就耽搁你一两个月,要切忌烦躁。
从事文物工作是很自豪的事情。文化自信,我们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传播历史文化不仅启发他人的智慧,还提高了我们自身的智慧。我们这一行,是把“老古董”变成“新文化”,我是把文物工作当成历史课的第二课堂来对待。
中青报·中青网:你最近参与录制文化综艺《万里走单骑》第二季,感受如何?
郭相颖:单霁翔同志本身很专业,用他的精力和智慧,把世界遗产级的文物单位带动起来。文物对于文化自信很重要,要晓得古代是什么样,就必须要学古代的历史,必须要用文物来证实。《万里走单骑》已经播出了,我也看了,这个节目很接地气。
中青报·中青网:文博工作者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年轻人走近古代文化?
郭相颖:在历史文物面前,年轻人或者非本行的人去接触它,都有一个“时代差”。要让古代文化被现代人接受,第一,要当好“翻译”,要把古文变成白话,让古代文化和现在的文化对接,讲解因人而异,使观众能够顺利地理解他们观察的对象。
第二,讲解要风趣、不死板,而讲解者自己心里又要明白知识传授才是目的,不是嘻嘻哈哈笑一声就了了,要让年轻人觉得有知识沉淀。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为解决军用车辆不足的问题,政府决定在国内规划建设大型军用车辆工厂。1965年,重庆西部的阵阵炮声,唤醒了中国军用车辆的曙光。我国第一个军用汽车制造基地——四川汽车制造厂正式开工建设。 1974年2月,四川省革委会在向国
北碚区。北碚区林业局供图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邱小雅)11月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关于授予北京市石景山区等26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决定》,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获悉,重庆市涪陵区、北碚区、大足区、梁平区,获“国家森林城市”
△宝顶小佛湾保护工程修复现场(2021 年 12 月 29 日摄) 罗国家摄 大足石刻,在文物保护传承上求实效,在利用上求发展 大足石刻作为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近年来,大足区立足文化资源优势,把保
图/文 黛瓦粉墙大足石刻不及龙门和云岗两座石窟名头响亮,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时间却早于比它们。大足为何叫石刻而不是石窟?大足有洞窟也有寺庙,叫石窟是没有问题的,一直叫“石刻”有人认为是因为约定俗成。大足是一条凹陷的岩壁石刻造像长廊——凹陷的
文图 | 老理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上,老祖先留下的文物古迹、珍奇异宝可谓是蔚为大观、数不胜数。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石刻(窟)是其中最耀眼的文化瑰宝。说起中国古代石刻(窟),人们自然会想到“敦煌、龙门、云
10月9日,记者从大足石刻研究院获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宝顶山摩崖造像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广大寺,已于日前正式启动了修缮工程,该工程计划于2023年5月完工。修缮后的广大寺仍将作为宝顶山石刻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用于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广
宝顶山位于四川盆地东缘,隶属于今天的重庆市大足区。这里以跌宕起伏的低山为主,平地很少,是典型的丘陵地貌。滔滔的嘉陵江、涪江、沱江等支流,宛若蛟龙一般从西北方向奔涌而至,于此汇入长江。秀丽旖旎的宝顶山仿佛一颗明珠,数百年来用其宗教与艺术的光芒
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十大文化符号, 2016年国庆假期旅游“综合秩序最佳景区”。大足石刻是位于中国西南大足区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
重庆是全国5A最多的城市,可这只代表景区的硬件设施达标,和旅游资源的稀缺性没有半点关系。在重庆这十多个5A级景区中,值得外地游客专程前往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大足石刻。壹宝顶山石刻一直以来,很多游客都把大足石刻=宝顶山石刻,其实不然。大足石刻是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大足区(以前叫大足县),国家5A级景区(2007年入选),1999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景区的石刻艺术非常高超,主要展示景点是北山和宝顶山,现在还开发了夜游项目,据说虚拟与现实融合,科技感十足!整个景区的石刻开凿于初唐,历经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