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5 21:41:41 | 浏览:1660
接下来的石刻是从世俗题材反映禅修境界的《牧牛图》。这龛“牧牛图”全长约三十米,是我国罕见的长卷式组雕。据碑文考证是根据北宋杨次公(杨杰)《证道牧牛颂》而打刻,它形象地表现了佛教禅观的修证过程。整龛造像一共刻有十个牧人和十头牛,牧人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驯牛的过程即是修行者调服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第一组“未牧”。佛家认为,人的心在未经过调服之前,就跟未经过驯服的牛一样桀骜不羁,很容易随外界的干扰而波动,就像没有涵养的人遇到一点小事也会暴跳如雷,无法自控一样。第一头牛受到外界刺激之后冲出栅栏,正昂头犟项拼命朝山间狂奔,后面的牧人双手紧拽缰绳,正使劲地把它往回拉。
第二组“初调”。在牧人的强制和鞭策下,牛虽然并未显得驯服,但头已经开始勉强转过来了。这比喻在佛门清规戒律的约束下,放任顽化的心性开始得以收敛。
接下来是“驯服”与“无碍”并列。两个年轻的牧人手握缰绳并坐在一起,正亲密地攀肩说着悄悄话。左边的牧人说得滔滔不绝,舌头都顶出来了。右边的牧人听得喜笑颜开,眼睛笑成豌豆角,嘴也笑得合不拢了。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呢?大家请看,左边的牛也悄悄地凑过来,竖着耳朵,瞪大眼睛,正在偷听哥俩儿的秘密。这个造型极为生动,所以很多游客看到这里,都会笑着说:平常大伙儿说的“吹牛”恐怕就是从这儿“吹”出来的吧!右边的牛好像对主人的秘密并不感兴趣,它安静地跪在一旁饮水。在这里,牧人和牛的关系显得轻松、和谐。牧人虽然还手握缰绳,但已经不用太去在意自己的牛了。这说明对心性的驯化已达到无拘无碍的程度,清规戒律的约束也正在趋于淡化。
这一组是“任运”。一头牛悠闲站立正欲饮水,牧人面带微笑,左手挽绳右手指碑。碑上刻:牛鼻牵空鼻无绳,水草由来性自任,涧下岩前无定上,朝昏不免要人寻。比喻此时已无需清规戒律来时时约束,但仍然要提防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失去了驯服无碍的心性。
接下来是“相忘”与“独照”并列。老牧人在晚霞中怡然忘情地横笛独奏。笛声悠扬动听,连天上飞过的仙鹤也为之却步。旁边年青的牧人听得如痴如醉,正偏着脑袋为老牧人击拍而歌。如此优美的笛声却没有使旁边的牛受到干扰,它依然悠闲地舔着蹄。牛的鼻绳也不用掌握在牧人手中,而是随意地绕在牛脖子上了。老牧人的牛更是连鼻绳也解除了,它正在一旁仰颈畅饮山泉。这说明人的心性已不再执着于外界的诱惑而显得纯净自乐。但牛在饮水就表明它对外界还有需求。对外界还有所求,烦恼就不能净绝,所以还需继续修炼。
最后一组是“双忘”。牛不吃不喝温顺而卧。牧人怡然自得,敞胸露怀地在一棵大树下畅然酣睡。树上一只调皮的小猴倒悬而下去扯他的衣襟他也全然不知。小猴在此代表外界的干扰和红尘的诱惑,这一切对牧人不再起作用,说明修行到此他已是心体澄静。到了这种境界,即使出入红尘凡世也无所谓,因为他的心性已经纯化透明、清净自由,外界的一切已无法干扰他了。
接下来,我走进了最后一座洞窟—圆觉洞,这是卧在圆觉洞门口的巨型看门石狮子。
圆觉洞是宝顶山摩崖造像石窟的最后一个石窟。因为圆觉洞的存在,也将宝顶山的造像艺术推向了高峰,使大足宝顶山摩崖造像更加完整。
走进洞窟,一下就把目光落在了跪于身前的菩萨身上,此时,感觉他们似乎在一问一答,这也是圆觉洞造像的点睛之笔。
窟内正中端坐三身佛,居中者毗卢遮那佛(法身佛大日如来)左尊为报身佛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释迦牟尼佛。左尊左边一拱手方冠者疑为柳本尊,右尊右边一比丘疑为赵智凤左右壁凿刻十二圆觉菩萨,毗卢遮那佛面前一跪地菩萨为十二圆觉之化身,代表各菩萨依次向佛问法。给人的感觉时刻都是讨论辩法进行时,仿佛瞬间盘活了整个圆觉洞,十分生动。
走进圆觉洞的感觉就是有点神秘。因为光线昏暗,造像也没怎么看清,拍摄下来倒能看的清楚一些了。
这里需要静下心来,聆听着洞内滴水的声音,屡屡微光通过上方的孔洞射入洞内,让洞内的造像也显得更加庄严。
通过蹭听导游讲解,才知道圆觉洞有三绝:自然采光,排水,还有衣服的雕刻。
当时在洞内看不清衣服的雕刻,现在通过拍摄的图片才能仔细看,衣服的雕刻确实非同一般。
要不是相机采用高ISO拍摄,压根就没法看到这些雕刻精美的佛像。
这些照片基本是采取盲拍的方式拍摄的,因为洞内光线太暗,根本就看不清楚。
只有这几座佛像有点自然光线。真不知当初工匠们雕刻时是如何照明的。
出圆觉洞,不远处就是正觉像。这尊造像手结外缚印,头上有“平顶金刚印”,据考证,是赵智凤的老师柳本尊的成佛像。在佛头顶的两道毫光之间,刻有柳本尊的居士像。
继续前行,就来到了宝顶山摩崖造像群的始端。在正觉像之右,有一通碑,名为《重修宝顶山寿圣寺碑记》。碑上追叙了大佛湾石刻的来历,简介了赵智凤的生平事迹。
这里有摩崖石刻大字“宝顶”,“宝顶”二字由清代知县王德嘉书写。下面有一面碑刻和“福寿”两个大字。右边有两尊塑像。
这里既没有鼎,也没有香炉,只有“香焚宝鼎”是个大字刻在了崖壁上。想必,这里就是朝拜人们的焚香之处吧?
走出宝顶山摩崖造像群,出大佛湾,旁边有座圣寿寺,因为时间关系,只是匆匆一过,未能入内。
我一天,还你千年,一天行游大足,如同穿越了千年。
【原创】[行•拍中国-2020-21][ 世界文化遗产 •重庆大足石刻]——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中国石窟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石窟艺术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及内涵。 魏晋时期,公元四至五世纪受印度犍陀罗和笈多式艺术的影响较为
安岳石刻封面新闻记者 陈远扬12月22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安岳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获悉,近日,两名景区解说员从安岳赶赴重庆大足区开展为期一周的业务交流学习。其背后是当地文旅部门与大足区文旅部门建立景区解说员互派互学制度,助力资阳大足携手共建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大足区(以前叫大足县),国家5A级景区(2007年入选),1999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景区的石刻艺术非常高超,主要展示景点是北山和宝顶山,现在还开发了夜游项目,据说虚拟与现实融合,科技感十足!整个景区的石刻开凿于初唐,历经五
5月1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从大足石刻研究院获悉,五一假期(5月1日—5月5日),大足石刻景区只开放宝顶山石刻和北山石刻,南山石刻、北山石刻夜游以及宝顶山石刻景区内的大足石刻博物馆及圣寿寺(含广大寺)等密闭场所暂不开放。根据国家文化和旅
近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大足石雕被列入名录中的“传统美术”类目下,重庆又有九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重庆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3项。大足石刻与大足石雕相伴而生,属于先贤留给我们的重要物质和精神财富
这个窟很特别,它是独立存在的一座窟,这个是毗卢道场石窟。宝顶山毗卢道场平时并不对外开放,游人只能隔着铁门观看洞中精美绝伦的造像。毗卢道场是密宗主尊毗卢遮那佛设坛讲经说法之处,表现的是毗卢遮那佛给众菩萨、僧众说法的场景,菩萨、僧众表情端庄肃穆
从昌州古城出来后前往龙岗山。龙岗山位于大足县城区的北面,除原有的上山步道外,在宏声广场的北侧又修建了一条步道上山。山上树林茂密、空气清新,是人们爬山锻炼的好地方。粗大的黄桷树和脚下凹凸的石板路告诉了人们这条上山道路的久远历史以及经历的沧桑岁
观完大足石刻博物馆,继续前往宝顶山摩崖石刻。大足石刻,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整个大足石刻包括石窟七十五处,造像五万余尊,其中以宝顶山石窟最有代表性。大足宝顶山摩崖造像由密宗六祖赵智凤于公元1174-1252年间(南宋淳熙
华严三圣像在宝顶大佛湾南岩东端,有三尊擎天柱般的立像。中为毗卢舍那佛,左右为文殊、普贤二菩萨。三尊像合称"华严三圣"。华严三圣像高7米、肩宽2.9米、胸厚1.4米。头顶崖檐,脚踏莲台,袈裟皱褶如刀斧劈出,舒展自如。高大的圣像体朝前倾,气势庄
接下来的石刻是从世俗题材反映禅修境界的《牧牛图》。这龛“牧牛图”全长约三十米,是我国罕见的长卷式组雕。据碑文考证是根据北宋杨次公(杨杰)《证道牧牛颂》而打刻,它形象地表现了佛教禅观的修证过程。整龛造像一共刻有十个牧人和十头牛,牧人代表修行者
1号龛是韦君靖像。朔源大足五金,不得不从一个关键人物即韦君靖说起。韦君靖何许人?韦君靖生卒年不详,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氏。他是唐昭宗大顺、景福年间任使持节都督昌州诸军事(节度使),即地方军政长官。当时昌州府辖治大足。公元892年,在黄巢农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这龛造像亦称“西方净土变”,它高8.1米,宽20.2米,深3米。刻像面积16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堪称全国同类题材之冠。西方净土变是佛教壁画和石窟艺术中常见的题材,是根据净土宗所奉的净土三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
走进宝顶山石刻,眼前雕在山崖上的塑像可以把人看得目瞪口呆。明艳的色彩,丰富的内容,飞扬的嘴角,生动的画面,我忽然觉得自己被带进了一个个故事情节里头,跟着牧牛人一起放牛,听释迦牟尼佛谈经论道,看生死轮回悟因果人生……凝视那一出出嘴角上扬的微笑
感谢盛世,使我有了去重庆的勇气,从订票到上车,不超过24小时。重庆,我来了。带着多年前《话说长江》里虹云、陈铎娓娓的诉说,带着对大足石刻魂牵梦萦的向往。大足石刻开凿于唐、五代、宋及明清时期,中国自唐以后很少再开凿石窟,因此大足石刻代表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