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7 10:17:07 | 浏览:601
在中国,明月负载着悠久的神话传说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它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相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盼,“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情怀,是千山万水无法阻隔的浓浓亲情,是期望国家强大、民族昌盛的赤子情怀, 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认同、沟通、凝聚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中秋月圆时,共话中国美,带您线上打卡,穿越高山峡谷,跨越大江大河,从三峡人的视角,开启发现“中国美”的旅程……
长江的诞生
本就是一个夺人心魄的传奇
亿万年前地表强烈的震颤
塑造出苍崖相逼的巫山
隔开东西两条古长江
喜马拉雅山的抬升
逼迫西长江掉头向东
在历经千万年的
下切和侵蚀之后
惊涛摧山 冲决而出
勾连起唐古拉山与东海
一段满怀诗情与市井的传奇
由此开始
手绘:李浩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
诗画与市井
滚滚长江,西来东去
流经华夏大地5000年的历史
滔滔江水,英雄已逝
巍巍三峡,千载如斯
➤ 从空中俯瞰三峡 新华网发 摄影:王正坤
入瞿塘峡,途经夔门
赤甲山与白盐山
犹如两扇巨门
使得大江在十几米的绝壁中奔流
➤ 一艘货轮在瞿塘峡中穿行 新华网发 摄影:王正坤
巫峡两岸,青山绵延
奇峰嵯峨连绵
烟云氤氲缭绕
➤ 航拍云雾缭绕的巫山神女峰 新华网发 摄影:王正坤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客居三峡诗城奉节
留下430首诗作
➤ 白帝城夕影 新华网发 摄影:朱云平
大江东去
在洞庭湖成就了孟浩然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的抒怀
在汉江畔赋予了王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开阔
将孤立的巴蜀文化
荆楚文化与吴越文化联接沟通
缭绕的雾气
浸泡出巫山鬼神共舞的雄奇想象
也滋养着市井街户的人稠气密
➤ 大型诗词文化实景演艺《归来三峡》演出现场 新华网发 摄影:李相博
依赖与博弈
走出诗画中繁盛与辽阔的长江
那些在渔船上生长
在山褶里谋生的人
或许才最了解
长江三峡的另一种美——
“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
➤ 夕阳下的三峡剪影 新华网发 摄影:何川
因水流湍急、险滩丛生
航船需要雇人拉纤
峡江号子成了人力与天威相搏
迸发出的极限呐喊
➤ 拉纤岁月 资料图片
两岸纵横的渠道与水闸
以及三峡地区出土的大量文物
都记载着两岸百姓
与洪水博弈的悲壮史诗
➤ 1998年长江洪水 资料图片
人与水
兴利除害的强烈愿望
激发了近现代无数仁人志士
在长江上筑坝的梦想
早在百年前
孙中山先生便将长江纳入
实业救国的蓝图
历经百年沧桑
葛洲坝、三峡两大水利枢纽工程
在新中国得以兴建
长江三峡由此掀开新的篇章
➤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摄影:黄正平
➤ 远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摄影:郑斌
峡谷幽深万千景象
夔门神女风采依然
江阔流平千帆竞渡
绿色能源点亮中国
造就了一幅
“风光与工程交相辉映,
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三峡图景
➤ 黄金水道 新华网发 摄影:何超
漫步于“水岸皆人家”的小镇市街
曾在油灯点缀下的微微江澜
流淌入两岸灯火通明的新城
➤ 繁星映衬下的三峡 新华网发 摄影:王正坤
在农耕文明、工业文明、
生态文明的过渡中
长江见证了中华民族
一次又一次的转身腾跃
而今天
一切险峻雄奇的故事告一段落
一切波澜壮阔的故事正在开始
花好月圆夜
千里共婵娟
一起来欣赏
超级工程的月圆之夜
➤ 三峡电站 摄影:陈宇杨 程功
➤ 三峡水库 摄影:饶家华
➤ 葛洲坝电站 摄影:向红
关于三峡,一直以来都离不开命运、时空、变迁因为三峡大坝的关系,不少人背井离乡,很多古迹沉于水下。这是发展的代价,是故土难离和国家发展大计间的取舍。长江三峡并没有消失,三峡两岸的风景如今依旧美丽的震撼人心。
夏日的长江三峡,各时有各时的美。新华网发(朱云平摄)清晨的巫峡,薄雾蕴绕,高铁从大宁河上驶过。新华网发(朱云平摄)落日时分,晚霞漫天,华新华网发(朱云平摄)落日时分,晚霞漫天,华
图为三峡升船机三峡大坝工程堪称中国目前最伟大的一项基建工程,并且大幅度改善了长江流域的航运情况,但三峡大坝高达185米,并且直接拦截长江,那么通过长江的船只到底咋通行的呢?船只没有长翅膀,总不可能直接飞越大坝吧,对此中国用了一个十分巧妙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