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对何氏始祖世系问题的再认识

2023-01-15 22:04:15 1693

摘要:长期以来,被各地何氏族群奉为“得姓始祖”的主要有四个人:①何允(一说韩允),出自1921年《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和部分地区《何氏家谱》;②何瑊(一说韩瑊),出自部分地区《何氏家谱》;③何庶(一说韩庶),出自部分地区的《何氏家谱》。习惯上把以...

长期以来,被各地何氏族群奉为“得姓始祖”的主要有四个人:①何允(一说韩允),出自1921年《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和部分地区《何氏家谱》;②何瑊(一说韩瑊),出自部分地区《何氏家谱》;③何庶(一说韩庶),出自部分地区的《何氏家谱》。习惯上把以上三人称为“韩改何”得姓始祖。④贲偾,被奉为“姒改何”得姓始祖,主要出自西南地区部分《何氏家谱》。

时至今日,关于谁是何氏“第一”始祖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何氏族群内部曾举办六届源流研讨会,但对始祖问题,至今未能定论。

何姓源流研究之难,难在“何允、何瑊、何庶、贲偾”四人都被各地尊奉为何氏“得姓始祖”,而且都编制了世系表,每系都认为自己“正宗”,都“据谱力争”,都“言之凿凿”。那么,孰是孰非?

一、四位“何氏始祖”世系之比较

“韩改何”、“姒改何”谱系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把本族(本支)与“秦”、“庐江”(郡)扯上关系,而具体到世系溯源时,“韩何系”与“姒何系”之间,“韩何系”与“韩何系”之间,或如出一辙,或毫无相干,或相互重叠。

(一)何允世系与何庶世系基本相同。

何允世系见于《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所录“六十四世”。何庶世系见于《中华何氏源流大典》,所录“十六世”,又从“何允世系”中接至“三十世”。经认真对照,何庶世系与何允世系如出一辙。

何允世系中列“何允”为“一世祖”,何庶世系中列“何庶”为“一世祖”。在何允世系中,一至五世为“允、隆、骘、信、修”。“修”为何允五世孙,记为“汉车骑都尉、河东太守”“信”之长子。在何庶世系中,被立为“一世祖”的“何庶”对应何允“五世孙何修”。何庶世系“成”以下与何允世系连名字都一样。

(二)何瑊世系与何允世系没有重复。

“何瑊世系”被两广、中国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各国多数何姓人深信不疑。其根据源于《浈阳水木记》的“指河为姓”。

“何瑊世系”在《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中有收录,世系录至五十七世。经比照,“何瑊世系”与“何允世系”没有重复。按谱载,两者同在“江淮”得姓,在“庐江”创族,同被尊为“得姓始祖”,谱系却截然不同,没有半点交叉重复,真是不可思议!

(三)贲偾世系与何允世系有交叉。

贲偾世系应是循着“姒改何”主线编制的。按重庆涪陵《历代世谱》,“姒改何”世系录至157世。第一世为黄帝,第七十一世贲偾为“改何”得姓始祖。但据对第七十一世至第一百二十七世的不完全统计,至少有38代76人与何允世系有交叉同名。

二、对四位“何氏始祖”世系的再认识

(一)关于何允世系。

立“何允”为何氏得姓始祖,是1921年在收集全国152股(支)何氏谱牒资料后,全国11省何氏代表认同并写进《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的,其根据来自于家谱。从大同宗谱编制的世系看,“韩何”脉络十分清楚,谱中人名、大事件与中国历史纪年的人名、大事件对得上。许多“何氏大事”在历代正史中可以找到印证。

但是,立何允为何氏“得姓始祖”根据何在?各地家谱说法不一。其中以“手纹说”最为出名。此说虽然玄妙,但可信度低。这里面的问题是,韩成、韩允(何允)都是韩王安的儿子吗?大同宗谱、江西瑞昌谱等都记载何允为韩王安次子,是何氏得姓始祖。江西瑞昌谱云,何允是其父韩王安于公元前226年被秦杀害后隐匿于江淮间改姓“何”的,死后葬于陕西扶风。按谱,韩成是韩王安的长子。史载,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后,韩成曾被项羽封为韩王,后又于公元前206年杀害了他(韩成)。问题是,韩王安于公元前226年被杀害后,其次子韩允因避秦祸改姓“何”了,其长子“韩成”则被立为“韩王”,并艰难地找秦“复仇”,20年末改姓。哥哥韩成率部公开抗秦,与秦多次打仗,收复了一些“韩地”,弟弟韩允则隐匿改姓?秦要追杀韩王安后裔,应是韩成、韩允两兄弟都在追杀之列,为何弟弟改姓“何”,兄长不改姓?还有,司马迁《史记·韩世家》中只记到韩王安,没有提到他的儿子。在各地已知的“韩氏世系”中也找不到“韩允、韩瑊、韩庶”。假如韩允不是韩王安次子,假如韩成、韩允不是两兄弟,假如改姓“何”的不是韩允……这当然是我的推理,但这种推理不是没有道理。

(二)关于何庶世系。

上文提到,何庶世系与何允世系如出一辙。不同的是,何庶世系把何允世系中的五世孙“何修”变为“何庶”,并奉上“一世祖”位置。

立何庶为“一世祖”的根据,除了一些地区何氏家谱有记载外,或许与东汉史书《东观汉记》卷十六“传”中关于“何敞世系”的记载有关。《东观汉记》载:“何修生成,为汉胶东相;成生果,为太中大夫;果生比干,为丹阳都尉;比干生寿,蜀郡太守;寿生显,京辅都尉;显生鄢,光禄大夫;鄢生宠,济南都尉;宠生敞。”

据上述记载,“何修”是东汉“何敞”的祖上,相隔9代人,即使以每25年一代人计算,9代人是225年。“何敞”去世时间约为公元105年。据此上溯,其祖上“何修”也应为西汉早期的人。但问题是:西汉时期的“何修”能确定为“得姓始祖”吗? 一些地区的何氏家谱记载“何庶,号自修”。可是,“何修即何庶”吗? “何修即何自修”吗?“何庶、何修、何自修”到底是一个人、两个人,还是三个人?这些恐怕不是一句“我们家谱就是这么记的”就能证明的!

专家学者认为“何敞世系”清晰可信。但是,《东观汉记》没有(包括后人重新辑录作注时也没有)标明“何修”就是“何氏得姓始祖”,也没有说明“何修”即“何庶”。因此,把“何庶”定为“何氏得姓始祖”(且不说“何修”是不是“何庶”)的确牵强。

把“何庶”奉上始祖之位,恐怕是受到后世流传的“何庶像赞”和“刘向谱序”等的影响。按一些地区家谱的记载,“何庶像赞”是司马迁所作。据分析,司马迁没有理由为何庶题写“像赞”,“像赞”词句本身也不是西汉时期的诗风。司马迁在《史记》中浓墨重笔记载了秦灭韩、韩世家、韩王安、韩非子、韩信、韩成、张良等,却没有记载韩允、韩瑊、韩庶,故专门为“何庶(韩庶)”题写“像赞”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家谱也记了刘向为何武家谱作“谱序”,但刘向谱序却浑然不提“司马迁为何庶题写像赞”这一大事,司马迁与刘向都是当时响当当的人物,“刘向谱序”却只字未提司马迁的像赞,所以“刘向谱序”真实性被质疑。在世界何氏的历次何氏源流研讨会中,“像赞”和“刘向谱序”都被人证为“谱匠”所造,所以把“何庶”奉为“得姓始祖”的“铁证”并“不铁”。

尽管如此,“何庶世系”与“何允世系”的高度一致,反过来印证了何允世系。

(三)关于何瑊世系。

盛行于南方的“何瑊世系”与何允、何庶世系完全不同。我阅读影印的《岭南庐江书院全谱》何氏世系,也查阅《广东省南雄市珠玑巷谱系》(三卷本)何氏世系,还查阅了后人辑录的《浈阳水木记》残章。

以上谱书均载何瑊为韩“公族大夫”(掌管公族及卿大夫子弟的官职),秦灭韩后遁迹庐江,并在庐江“指河为姓”,其子“通、适、过”,其中“适”定居庐江。

如果“何瑊”在庐江“指河为姓”是真实可信的,其子“适”又定居庐江并由此地开枝散叶,那么,所编制的何瑊世系也让人不解:

1、《东观汉记》在何敞世系中有“何修、何成、何果、何比干、何寿……何敞”等人的记载。而在何瑊世系前五世中根本找不到这些人。

2、自汉唐以来,历代正史所载的何姓名人灿若繁星,除(1)中提到的外,何武、何豹、何休、何桢、何充、何尚之、何佟之,等等,他们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文化方面达到了巅峰,造就了何氏几百年的辉煌。可是所有这些人在何瑊世系中找不到半点影子。如果何瑊出自“庐江何氏”,如此辉煌的家族史,其世系怎可忽略?

因此有研究者曾批评“何瑊世系”自清朝开始造假。因为明朝时期的广东南雄、东莞何氏谱都没有涉及始祖问题,到了清代才出现何瑊谱系。据了解,该谱原始版本见于广州番禺《何氏族谱》(何氏敬蓝祖母宗支谱),为清嘉庆二年(1797年)抄本,编修者不详。谱中载有《何氏水木源记》。

说何瑊世系造假有失公允,仅从该世系与何允世系不重复这一点看,能做到这一点就很不容易。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何瑊世系与何允世系不属于一个系列,两个世系毫不相干。如果这种解释成立,那么,何瑊只能是某一个地区的“何氏始祖”,而不是所有何氏宗族的“得姓始祖”!

(四)关于贲偾世系。

与上述世系不同,贲偾世系是“姒改何”。

据2011重庆涪陵《何氏世谱》补正超公家谱自述《何氏本纪》载:“余何氏者,夏禹之苗裔也”,“自东楼再受封于杞……至简公为楚所灭……时有简公之子禹裔窜居江南庐江河上……至贲偾时,居庐江河上已历二百二十四年之久,遂舍姒姓,而以居地河为姓。”

又载:何氏始祖贲偾公,黄帝71代孙,夏禹65代孙。生于秦政即位之初年(前246年),长于安徽庐江河上。因先世杞简公自周贞定王丙申二十四年(前445年),楚惠王入寇,杞遂亡。其弟佗奔鲁,其子禹裔窜处江南庐江河上栖息,历经224年之久,繁衍七代贲偾。此时,秦政庚辰26年(前221年),时年25岁的贲偾……遂以庐江河居地为姓,舍古老的姒姓为河姓,又因河旁有水,无以表示人居河之义,因以人易水,乃姓何。”

以上记载可知,简公之子禹裔逃到“庐江河干”时并未改姓,224年后其后裔贲偾才改“姒”为“何”。改姓的时间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改姓的原因是久居“庐江河干”有了感情“遂舍姒姓,而以居地河为姓”。

按照“姒改何”源流世系,也有些问题让人不解:

1、夏朝时期,杞国已存在。历史上夏禹的后裔曾经两次被封于杞国。第一次,据《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之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杞国(今河南杞县一带),但后来曾数次废掉杞国封号。第二次,周武王灭亡商朝后,寻找夏朝开国君主夏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东楼公,便将他封到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夏朝君主的祭祀。从杞东楼公到杞谋娶公,《史记》记载共传四世,其间年份不详,但杞谋娶公在位时期,正值周厉王当政,和周武王封其东楼公相差200多年,共经历十位周王,因此有人推算,其间杞国的世系一定有所缺漏。

商代时的杞国君主已不可考,周朝时期杞国国君世系较全,现公认能考证出来的有20位国君,自杞东楼公始,至杞简公终。

商朝时杞国君主不可考,其世系自然也不可考。可是“姒何”谱系对这个时期的记录如此详细,根据何在?

2、公元前445年,楚灭杞。同是为了避难,佗逃到鲁国后已改姓“夏侯”,而在同时期“窜居江南庐江”的杞简公子“禹裔”却不改姓?至杞简公时,杞国国都应该是在山东境内,故杞被楚灭后,佗就近逃到鲁国避难后改姓“夏侯”。而在同时期杞简公子“禹裔”“窜居江南庐江”。“禹裔”出逃是为了避楚,却又逃至楚地,此不解一。叔叔佗逃到鲁国后改姓“夏侯”,侄儿“禹裔”“窜居江南庐江”却不改姓,此不解二。

3、公元前445年即公元前5世纪,楚灭杞,离秦始皇统一中国还有224年。这个时期没有“江南庐江”一说。简公子居于“江南庐江河干”无从说起。秦统一中国前也没有“庐江郡”和“庐江县”之名,禹裔怎么“窜居江南庐江”?

4、《何氏本纪》载,贲偾是杞简公子的第七代,简公子禹裔居于“江南庐江”224年繁衍了7代人,平均32年一代人。古代一般20-25年一代人,32年一代人的情况存疑。

5、大禹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治水英雄,在“禅让制”中曾荣登天子宝座,如此光彩照人的祖宗和由黄帝派生的姓氏,何等荣耀!因久居“庐江河干”产生了感情,就轻易“舍弃”荣耀千古的祖宗姓氏,理由过于牵强!再者,杞简公子其后的几代人都没有把上祖大禹的姒姓改为“何”,偏偏到了第七代贲偾才“舍弃”上祖“姒”姓,理由也太简单!

6、重庆涪陵《历代世谱》编制的“姒改何”世系至157世。第一世为黄帝,第七十一世贲偾改“姒”为“何”,成为何氏得姓始祖。令人不解的是,“姒改何”世系至少有38代76人(我只统计了该世系五十七代)竟与何允世系交叉重复!由大禹而衍脉的“姒改何”,怎么可能与“韩改何”相同?“韩改何”系源于黄帝长子玄嚣一脉,“商、周、春秋战国、韩”也是这一脉建立的。而“姒改何”,按谱系,源于黄帝次子昌意一脉。自夏之后至秦,“姒何”没有建立过朝代,没有君王。其世系竟然有几十代人与“韩何”同名,的确不可思议。

初步结论:就何氏“得姓始祖”而言,四位被尊奉的“何氏始祖”中,只有一位可能是“第一始祖”,其余各位世系,或为支系,或为错接。(何焕强2015年8月30日撰于广州)

文/强哥说何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